痢疾癥狀
介紹
-
痢疾,古稱腸辟、滯下。為急性腸道傳染病之一。病理變化主要以直腸,乙狀結腸的炎癥和潰瘍為主,主要臨床表現是腹痛,腹瀉,里急后重和排粘液膿血便,伴有 發熱及全身毒血癥。
病因病理
-
痢疾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?
痢疾為痢疾桿菌侵襲后產生內、外毒素使腸粘膜受損,病變部位有多核細胞浸潤,形成膿腫或潰瘍。病變局部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大。
在流行季節有痢疾接觸史或有不潔飲食史,出現發熱、黏胨膿血便、里急后重等癥狀,應考慮本病。在夏秋季節,有突發高熱、驚厥、面色蒼白、四肢末梢發冷、脈細數者應考慮中毒型菌痢。
癥狀檢查
-
痢疾應該如何診斷?
本病有嘔吐、腹痛癥狀,但若病人出現嚴重嘔吐、持久的劇烈腹痛,應首先排除其他腸內、外疾病,以防誤診。
實驗室檢查,急性期出現白細胞增高,中性增高,慢性者有貧血變性。
2糞便檢查。
3乙狀結腸鏡和纖維結腸鏡檢查。
4鋇餐灌腸X線檢查。
鑒別
-
痢疾容易與哪些癥狀混淆?
應注意與下列各種疾病相鑒別:
①致病性大腸桿菌性腸炎 多發于2歲以下兒童,5-8個月發病率較高。糞便內可有黏液,有腥臭味,較為稀薄呈蛋花湯樣,大便次數較多,容易引起脫水、酸中毒。鏡檢可有白細胞、膿細胞,通過糞便的細菌培養可以確診。
②沙門氏菌腸炎 常常以家庭或集體發作,嘔吐多見,大便黏液多于膿,常呈綠色膠凍狀。里急后重較為少見,糞便細菌培養可以確診。
③病毒性腹瀉 多見于2歲之內兒童。起病急,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,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,可有少量黏液,無腥臭味。糞便細菌培養陰性,做免疫電鏡檢查、酶聯免疫吸附測定及聚丙烯酞胺凝膠電泳檢測,以及病毒分離對診斷本病有幫助。
預防
-
痢疾應該如何預防?
1、冰箱不是消毒柜,在冰箱存放時間較長的食品在食用時應加以解決。
2、飯前便后洗手,不飲生水,不吃不潔的食物。
3、購買食品時,特別是直接入口的食品要警惕生產日期和保質期。
4、購買的成品或半成品(如面包、豆制品等)在未食用前應冷藏保存。